查看原文
其他

庆祝恢复预防医学教育三十周年 | 文末特别策划:周燕荣教授专访


1988年,重庆医科大学恢复预防医学本科教育,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三十载春秋,三十年来学校的预防医学教育立足学科建设,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2月23日上午,学校在袁家岗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召开重庆医科大学恢复预防医学教育三十周年庆祝会,主题为“时光如水,忆往昔三十载风雨同舟史;岁月如歌,看今朝预防人砥砺奋斗路”。黄爱龙校长,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刘克佳副主任,校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负责人以及卢仙娥、王润华、周燕荣等学校老专家老教授,来自1988级到1999级预防医学的118位校友,以及在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师生共300余人参加了本次庆祝会。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梁柱俊主持庆祝会。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院长邱景富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介绍和回顾了重庆医科大学恢复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在这三十年的光辉岁月中,学院老师和同学们不懈拼搏、共同努力,使学院和预防医学迎来了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王润华老教授代表学院全体老师讲话,回顾了预防医学教育的艰辛创业之路,表达了对学校、学院和预防医学专业无法磨灭的热爱。90级预防医学校友潘传波代表全体校友讲话,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感恩母校的培养。刘克佳代表重庆市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对重医恢复预防医学教育三十年表示热烈祝贺,高度肯定了重医预防医学教育为地方、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并对学校和全体老师表示了衷心感谢。黄爱龙代表学校表达对推动预防医学教育发展的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崇高敬意,细数了学校预防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对预防医学未来发展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对预防医学学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庆祝会后,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李勇教授、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李畔处长和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龙江副主任分别就“肽营养的研究和进展”“公共卫生的意义”“公共卫生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专题报告。

在师生座谈会和校友座谈会上,广大师生就预防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交流,并就校友会的成立以及校友工作开展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表达了高度肯定和积极支持。

官微特别策划

周燕荣,1936年生,1961年9月在重庆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卫生统计教研室任教师,1987年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退休。

周燕荣从事卫生统计教学工作40余年。在此期间,她与同仁们一起创立了卫生统计学的硕士点,并获批重庆市重点学科;多次承担国家级卫生部九五攻关课程评审专家;所编著的《医学检验统计学》于1987年出版,是解放以来全国新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与日本国立公众卫生院长期合作开展重庆地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及有关健康评价研究,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为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2月23日上午,周燕荣教授受邀参加学校恢复预防医学教育三十周年庆祝会。耄耋之年的她依旧神采奕奕,回忆往昔,感慨良多。

【忆往昔】

1961年9月,我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重医工作,当时的重医只有两栋教学楼。我来的时候,预防医学系已经成立了三年,系里有一些上医来的卫生系老师,还有我和几个华西来的同专业老师,重医第一批毕业的61级的学生也留了一些下来,卫生系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

1962年,受三年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家经济低迷,在国家全面调节整改的大背景下,高校撤销了许多系,我记得当时撤销的还有放射医学系、营养系等。只保留了临床医学系和儿科系,预防医学教育全面停顿了。卫生系撤销以后只保留了卫生学教研室,非卫生系的老师都分到其他专业去了,例如临床、药理、病理教研室等,我们成立的这个缩小的卫生学教研室隶属于基础部。

突然的停办使我们面临非常被动尴尬的境地,卫生系的学生也转走了,我们面对的是临床医学的学生,只能努力为临床医学培养本专业的知识架构。我在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因此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更快适应其他专业的教学。

紧接着十年文革来了,我们下乡、跑医院、上临床……什么都做过,到文革结束以后重新回到重医,继续担任教学工作。78年到88年重点发展我们的卫生统计专业,在教研室做一些项目、课题。88年恢复预防医学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十分激动,大家开始四处去联系、引进人才,华西毕业的一批人进入重医,大家一起积极研究教学、开展科研,尽量创造好的条件,尽一切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让预防医学教育发展的更好。


 编外语: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周燕荣与同仁们一起,利用教學团队编写出版的教材、承担的科研项目成果创立了重庆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的硕士点,并被批准为重庆市重点学科专业。

【谈国际交流】

编外语:周燕荣是学校最早一批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老师之一。


当年开展和日本合作的课题,最早其实是和重庆市环保局的一次合作。当时的重庆是一个重工业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我作为负责人把环境卫生教研室的老师、劳动卫生的老师团结起来,对人群健康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后来参加在重庆市举办的有关国际环境科研的会议,我的论文引起了日本公众卫生院教授的兴趣,他们主动找到我,表示愿意继续和我们合作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从那时开始就开始与他们合作。从观测大气和人群健康这个基础,到后来研究煤炭的改造,这个时间从1994年持续到2003年。

【谈傅莱】

傅莱,原名理查德·石泰因,1920年2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被誉为“中国的白求恩”。1939年傅莱来到中国,1944年经聂荣臻司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傅莱加入中国国籍。傅莱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卓越的医学教师,先后在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等数所医学院校任教,编写了大量讲义和教材。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傅莱先后担任西南(四川)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公共卫生处负责人,重庆市卫生局顾问,重庆医学院卫生系教授等职,1960-1962年间在重庆医学院执教,编写了一部近十万言的教材《人民保健组织学》,1962年被周恩来总理调任北京,2004年11月16日,傅莱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编外语:提起傅莱,周燕荣表示,他是一个可敬的人,“我很崇敬他”。


我毕业分到学校时,他已经在这里工作,工作地点在北教学楼三楼,我和他同在卫生统计教研室,他带着我成长。他的中文非常好,不但能讲课,还能编写教材,他编写了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教材。在我看来,他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带我们一起到各个地方基层卫生组织调查,为编写教材寻找丰富的素材,我初期作为助教跟着他学习了很多。1962年他被周恩来总理调回北京。他为中国的预防医学教育事业作出很多突出贡献。他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在当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踏踏实实做调研,非常了不起。

【谈预防医学的发展】

这三十年预防医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一直认为预防医学教育必须在非常好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得到重视和发展,为什么当时被会被撤销,就是因为经济状况太差,连温饱都还没解决,看病都是问题,又何谈减少生病?只有在国家状态良好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育才能发展,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提到“健康中国”这样的概念,如今国家发展得如此之好,我相信这一代人,只要努力,以后会更好,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供稿: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采访:党委宣传部

编辑:党委宣传部


往期热点




别光顾着双十二,来看看我们的校史研究志愿者招募公告!

西迁精神 | 复旦重医两所医院共同纪念首任院长陈翠贞教授诞辰120周年

致敬四十年 | 拿好“接力棒”,当好“接班人”!

改革开放40年——致敬历史 看重医变化

分享一下平凡的日常

送给你一点点迟到的金色浪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